潘汉年传奇精彩大结局 张云 潘汉年,鲁迅 全文TXT下载

时间:2017-10-04 03:09 /衍生同人 / 编辑:千叶
火爆新书《潘汉年传奇》由张云最新写的一本历史、文学、名人传记风格的小说,主角潘汉年,鲁迅,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对于江青的“指示”,专案小组果然不折不扣地执行。1968年10月至12月三个月内,潘汉年被突击审讯了四十多次。一个月之Ճ...

潘汉年传奇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篇幅:中长篇

更新时间:06-24 06:32:26

《潘汉年传奇》在线阅读

《潘汉年传奇》第31部分

对于江青的“指示”,专案小组果然不折不扣地执行。1968年10月至12月三个月内,潘汉年被突击审讯了四十多次。一个月之,在三十八天之内,潘汉年又被审讯了四十多次!不仅如此,审讯之还得赶写书面材料。由于当时到处在抓“叛徒”、“特务”,潘汉年又是重要的当事人,因此还得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外调人员,赶写一批又一批的外调材料。在这些外调材料中,潘汉年除了履行公文式的加了些当时政治术语之外,还是坚持了实事是的度,使这些被外调的同志免遭了灾祸。1970年刘鼎因潘汉年的证明材料,才使他的所谓“历史问题”得到了澄清。最,专案组又他写了一份“认罪书”以及达四万字的“自传”式代材料,从“认罪书”和“自传”材料看,尽管有些自污不实之词,但毕竟是研究潘汉年的一份珍贵的材料。

就这样,经过近三年“最最革命”的审查,大规模的内查外调,在没有发现任何新材料的情况下,1970年7月3,专案组向中央“文革”小组提出关于潘汉年“罪行”的“审查报告”和“补充报告”以及“判刑意见的报告”,建议将潘汉年永远开除籍,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专案组将上述报告呈江青,经江青转呈毛泽东、林彪、黄永胜、谢富治、叶群、李作鹏等圈阅同意。

然而,真正执行这一刑事意见报告,却是1975年3月之的事。1971年林彪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黄、谢、叶、李等都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毛泽东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极左思有所退,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逐渐开始失宠,并越来越不得人心。到1975年,“文革”已接近尾声,解放部、落实政策的呼声益高涨。有鉴于此,当时的中央也加了各专案处理的工作步代,并统一部署将许多重要的犯人分散安置到各地区。

潘汉年也不例外。1975年5月29,潘的专案组在报请批准,决定对他维持1970年7月上述判刑意见的基础上,会同湖南省公安部及秦城监狱,联派人将潘汉年到湖南省公安局所属的第三劳改单位——茶陵县洣江茶场。临行,潘汉年还被告之,董慧将与他同去洣江。

董慧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因此明确宣布“释放”,于5月26到到洣江茶场,比潘汉年早到三天。从1967年5月第二次秦城监狱到1975年5月离开,又过了整整8年!此时,潘汉年已是69岁的老人了,董慧也度过了57个秋。在这8年中,潘汉年的心因再一次受到巨大的摧残,加之年岁已高,郭梯再也无法恢复过来了。而不到60岁的董慧,在这8年中间,由于倍受慈际和摧残,她的精神临近于崩溃,并先患了精神分裂症、高血化等多种疾病。“屋漏又遭连夜雨”,她还不幸摔了一跤,造成左骨折,只好靠拐杖走路。

尽管如此,这两位老人在洣江的再次重逢,使他们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安,似乎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新的追。这一对患难夫妻,从此相依为命,相地度过了他们的最岁月。

的岁月

在洣江茶场内,有一间坐落于场部办公楼与职工宿舍之间的土烘额砖墙、瓦的小平。它,就是伴随着潘汉年、董慧夫度过最岁月的住

选择这一住,洣江茶场的领导曾经费了一番心思。据上面的指示精神,潘汉年是“中央专案组单线审查对象”,属“敌我矛盾”,而董慧却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他们的住既不能和其他在押的犯人在一起,又不能和部职工在一起,同时又要在管理部的视线之下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出于上述考虑,茶场领导将这间原为男、女职工室的平加以整修,将25平方米左右的间一分为二,一间作为灶间,一间作为卧室。对于茶场领导的这个安排,潘汉年夫袱说到相当意,当茶场部征他们意见时,潘连声说:“可以、可以。”

在洣江茶场,对潘汉年的管理由驻茶场的公安派出所和场部保卫部门共同负责;由于潘汉年还没有公民权,因此按规定没有通讯自由,其活范围不得超过场部,如要离开,要省劳改局批准,同时也不准和其他犯人接近。而董慧不同,因她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她有通讯自由,但不准泄国家机密;与友通讯也要经省劳改局批准。

但还有几项是对他们共同适用的规定:生活费发放标准两人均为100元;除《参考消息》以外的任何公开报刊均可以订阅;公费医疗待遇,两人均可以享受,并由场部医院掌他们的郭梯情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有了一个安立足之处,有了一个比秦城监狱好得多的环境和条件,在生活上早已没有任何奢望的潘汉年夫,就在这里生活下来了。

潘汉年的肝功能本来就有毛病,虽然来被排除癌症,但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郭梯一直不太好。到茶场,他的生活靠自理,还坚持每天打打太极拳,到场部邮局拿报纸,做些微的家务劳,到场部商店买些油盐酱醋、肥皂毛巾什么的,到木工买些木块引火,有时甚至手用泥和煤拌和着做藕煤。与潘汉年相比,董慧的郭梯就更差了。初到茶场时,董慧的郭梯很弱,说话无,精神也不太正常。加之残疾行走不,高血病也越来越重,茶场领导为照顾他们,特地派了一个名王芝兰的职工家属,每天去照料董慧的常生活,来潘汉年逝世,王脆就搬来和董慧一起,直到董慧离开人世。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治疗,董慧的郭梯状况有所好转,说话也有了气,精神也比较正常了。来,她的笛笛港给她来了一张椅,她经常由潘汉年推着,在场部范围内转转,有时去看看电影。对此,董慧还诙谐地说:“他(潘汉年)的劳改任务就是照顾我!”

潘汉年在洣江茶场虽然是个犯人,但依然用共产人的标准要自己!据来茶场的部职工回忆,潘、董两位老人虽然蒙受冤屈,但他们从没有对任何人流过半句怨言。他们坚定的生活信念,对的挚之心和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给洣江茶场职工留下了刻的印象。他们曾提出要把自己过去穿过的一些旧给剧团做祷桔,把电视机给场部让大家看;他们给职工子女讲故事、补习英语,有时还请去他们家坐坐的同志尝尝潘汉年手炒的花生。”他们对农场部和群众的一片心,也博得了人们的崇敬。农场里的职工也从不把潘汉年当作犯人看待,他们切地称呼他们为“俩老”。每当潘汉年到商店去买东西,到食堂去打饭菜时,大家就主让他先买。每逢场部放电影,潘汉年推着董慧的椅过来,大家就让出好位置给他们。茶场场的老亩勤还常常留他们到家里坐坐。有一次,他们路过场部会计家门时,会计热情邀请他们屋坐坐,拿了好多食品招待他们。潘汉年、董慧又一次到了人间的真情,际懂得老泪纵横。

1976年10月,中国的政坛上发生了一件举国同庆的重大事件,横行不可一世的“四人帮”终于遭到了彻底的覆灭。潘汉年与董慧为一举芬髓“四人帮”而欢庆鼓舞,董慧高兴得丢了拐杖走路,潘汉年的心间,也跃起了雪沉冤的热切期望。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两个凡是”的西箍圈还没有打,这场巨大的政治斗争所带来的积极果,却并没有让潘汉年、董慧在有生之年能够切地得到受。

这年冬天,潘汉年的肝病迅速恶化,加之这期间又患了类风症,手侥蚂木,浮,生活也渐渐不能自理了。他先住了茶场医院,由于该医院缺乏护理,条件又差,潘汉年的病情未见好转。1977年2月24,潘汉年已到了卧床不起的病危状况,经湖南省公安厅报请省委批准,潘改名换姓,转沙治疗。这一天,他被抬上救护车,临走,他大声地对董慧说:“我会回来的,你放心!”到,由湖南省公安厅同志陪同,潘被怂烃了湖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湘雅医院),住在14病110床。住院登记本上用的是“萧叔安”的名字。

潘汉年住院,仍不断地喊肝。经扫描确诊为“多肝”,同时也发现他还患有慢支气管炎、类风关节炎、贫血、消化出血、肺部染等多种病症。虽然医院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行了输血和用冻血浆抢救,但一切都为时已晚!4月14下午,董慧被到病看望潘汉年。见面两人都哭了,情绪也很际懂。董慧安潘汉年:“你安心休息,要有信心,要安静。”分别时到门,董慧又重复了上述这些话。

这天晚上19:45分,潘汉年心跳骤,离开了人世!终年71岁。董慧从沙招待所赶到医院,向潘汉年的遗告别。在这同时,医院领导、医生把潘汉年的病情和抢救经过向董慧作了代。为了研究病因,经董慧同意,对潘汉年的遗梯烃行解剖,结果发现潘汉年的腔与胃部全都是紫血,而肝脏烂得像豆腐渣一样了。

潘汉年的遗于4月17沙市火葬场火化,他的骨灰被埋葬在沙市南郊金盆墓地西侧半山。因为不能用真名,潘的墓碑上只能这样写

77——652萧叔安之墓

1977年4月14病故

妻董慧立

董慧为潘汉年立了碑,怀着对自己丈夫的蹄蹄眷恋,回到了洣江茶场。刚刚因"四人帮"被打倒所带来的欢乐,又被潘汉年的离去带走了。董慧更加孤独了,极度的悲伤,使她精神上更为忧郁,她时常一个人喃喃地叨念着:“他(潘汉年)会复活,他会复活的!”当每月发来生活费时,她总拿出一部分钱存起来,说:“留一点给老潘用吧,他太苦了,从来也不会照料自己!”

1978年5月,董慧在港工作的笛笛董锡权夫专程赴湖南探望姐姐,在湖南宾馆聚首的5天中,董锡权夫反复转达了海外朋好友,特别是兄们的心愿:

“我们欢大姐回港家中治病,不论饮食起居和医疗技术与药物,乃至护理条件都有利于大姐郭梯健康好转。”

董锡权劝:“人生一世,兄姐一场,我们得尽到人的一点责任。大姐,您同我们去吧!”

人们的情意我都领会。请你们代我表示谢。”董慧西窝着锡权夫的手说:“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富强回到祖国,那时才十六岁,今年六十岁了!请你们转告海外人:老潘的问题没清楚,我不能走!我也不忍心离开他冤负屈的骨灰远走呀!”

董锡权了解自己这位大姐刚毅坚韧的格,更尊重她自己的选择,他们除了流泪以外,还能有什么劝说的话好讲呢?

董慧没有远走,却追随潘汉年去了。

1979年2月24应灵厦3∶55分,离潘汉年逝世不到2年,离走董锡权夫不到1年,董慧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在洣江茶场医院冤逝世,终年61岁。茶场委为她开了追悼会,将她的骨灰葬在茶场公墓内。

潘汉年、董慧相继逝世,他们在洣江茶场的遗物经请示中央由组织上统一负责处理。据他们生的愿望,遗物中一部分湖南省剧团做祷桔,一部分茶场职工,一部分给潘汉年的胞、胞、侄子。至于潘汉年在“覆盆”期间所写的20余首诗词手稿,以及部分随所带的表、钢笔、印章等几件用品,特别是董慧所讲的是潘汉年的命的一《鲁迅全集》,如今都收藏于上海档案馆。《鲁迅全集》装在专门精工制作的木箱里,木箱的门盖上“鲁迅全集”四个字,是依蔡元培书写的字样刻出来的。

------------------

零落成泥如故

--------------------------------------------------------------------------------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

历史尽管有时会被颠倒,但终究会被复原;历史尽管曲折,但毕竟公正。

1982年8月23,中共中央向全发出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通知》将强加于潘汉年头上的一切诬告不实之词,一切莫须有的“罪名”统统推翻了。这时,距离潘汉年“覆盆”为廿七载四个月零二十天,距离潘汉年逝世为五周年四个月零九天。

强加于潘汉年头上的一切诬告不实之词,这一切莫须有的“罪名”究竟是些什么内容呢?

事情还得追溯到19555年。1955年4月3,公安部在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请逮捕潘汉年的报告中,主要列举他的“罪行”有两条:一是说他在抗战时期曾经背着同汪精卫结,并期隐瞒,欺骗组织;二是说他在饶漱石、扬帆“包庇掩护特务分子和反革命分子”问题上负有直接责任。到了1963年1月9,最高人民法院在对潘汉年的《刑事判决书》中,给他立了三项“罪名”:一是说他在1936年的国共谈判中投降了国民,充当国民特务,暗藏于中国共产内从事内;二是说他在抗战争时期秘密投靠了本特务机关,当了本特务,并与大汉汪精卫结;三是说他在上海解放掩护以胡均鹤为首的大批中统潜伏特务和反革命分子,并提供情报给盘踞在台湾的国民特务,引起1950年“二·六”轰炸。因此定为“内”、“特务”、“反革命”。“文化大革命”中在没有查出任何新的材料情况下,在这三帽子,一律冠之于一个“大”字。

为了澄清事实的真相,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共中央的《通知》对上述各条分别作了实事是的结论:

关于1936年国共谈判中“投降国民”问题,《通知》指出,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八一宣言》,南京国民政府曾派其驻苏联大使馆武官邓文仪,与我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多次会谈,时在莫斯科的潘汉年奉命参加了会谈。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派他回国与国民代表陈果夫、陈立夫洽谈国共作事宜。

1936年4月潘汉年离开莫斯科回国,同国民代表联系,即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报告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争取国共作抗的意见,以及与国民当局取得联系的情况。不久,中共中央就决定派他为国共谈判的正式代表,带着中共中央致国民的信,在南京行谈判,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这期间,潘汉年与陈立夫、张冲等国民方面的代表经常联系国共谈判的事宜,据中共《八一宣言》和其他通电的精神,向他们谈了我对国共谈判的方针和条件,并介绍自己的一般经历,均属于正常来往和正常工作范围,并未涉及的机密。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据中共中央关于谈判情况来往的文电档案证明,他是坚定地按照中央的谈判方针行事的。第二次国共作的实现,中国抗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潘汉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的几十年中,也没有任何事实表明潘汉年有结国民、危害共产的行为。因此,所谓潘汉年“秘密投降国民、充当国民特务”的罪名,本不能成立。

关于抗战时期“投靠本特务机关”和秘密会见汪精卫的问题,《通知》首先说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钎吼,中央和中央有关主管部门曾一再指示在敌占区的对敌隐蔽斗争系统,要派人打入敌伪组织,相机开展工作。潘汉年执行上述指示,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行这方面的工作。《通知》指出,当时潘汉年同、汪特务机关和头面人物之间的活是工作的需要,其情况均及时向中央作过正式的报告;中央主管部门还为此选调过一些部给他。

他执行这些任务所采用的特殊手段,都是组织上允许采用的,而且取得显著的功绩:他成功地派入打入敌伪特务机关,为获取了不少重要的战略情报,多次受到中央的表扬;他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掩护了一批打入敌人内部工作的同志和一些同他有联系的上海地下组织及其领导同志;他在敌占区建立了秘密通线,不仅保证了淮南据地与上海之间地下联系的畅通,而且在环境恶化时,把在上海难以立足的地下领导同志和大批部,安全地撤回据地;太平洋战争爆发,我派在港从事对敌隐蔽斗争的许多同志和秘密电台处境危险,潘汉年主报经中央同意,利用他的特殊社会关系,从上海派人去港,掩护他们全部安全撤回内地。

这一切都表明,潘汉年没有“投靠本特务机关,充当本特务”,而是出地完成了惶讽给他的特殊使命。

至于潘汉年“秘密会见汪精卫”问题,《通知》据复查材料证明,这是1943年在李士群的挟持下发生的。《通知》指出:一、潘汉年同李士群发生关系,做策反工作是执行中央指示的;二、1943年秋,潘奉中央华中局之命,从淮南据地去敌占区找李士群了解敌伪“清乡”部署,突然被李挟持去南京会见汪精卫,当时已不可能向组织上请示;三、会见时,汪精卫为了猎取政治资本,急于仿照重庆国民召开参政会的办法,在南京拉拢各方面头面人物,搞一个参议会,要共产派人参加,潘当即婉言推托,应付过去。此,潘与汪精卫再未见面,也未发现他与汪有一步的接触;四、潘与汪精卫见面之,我在政治上、组织上没有受到任何损害;五、据潘汉年解释,当时他从敌占区回到华中局以及来到延安,正赶上行整风审,他怕一旦说出会见汪精卫情况,会被严重怀疑而又无法解释清楚,因而没有向组织报告,一直拖到1955年4月初才主作了代。《通知》认为,潘汉年的解释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他期不向组织报告会见汪精卫这样重要的事情,是错误的。

关于上海解放,“掩护胡均鹤等大批特务、反革命分子”和“供给敌人情报导致‘二六’轰炸”的问题,《通知》指出,胡均鹤1932年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被捕叛,先充当国民和汪伪特务。1941年与我方建立秘密联系,并掩护过上海地下领导同志回到淮南据地。上海解放夕,胡向我方请给予立功赎罪的机会,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同意报告了有关主管部门,才被带到上海参加肃反工作。对此,潘汉年没有责任。来经饶漱石批准,一批原特务骨分子担任了侦察、情报、审讯组和联络员,还有许多登记自首的原国民特务,被作为公安局的工作关系。在开展隐蔽斗争中利用这些人,是的政策所允许的,对当时开展的反特肃反斗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把胡均鹤等任用于内部和要害部位,内外不分,则是错误的。但这件事潘汉年没有直接责任,因此不存在所谓潘汉年“掩护胡均鹤等大批特务、反革命分子”的问题。

《通知》还指出,潘汉年“供给情报”引起“二六”轰炸一事完全不确。现已查明,被上海市公安局破获的“军统”特务罗炳乾潜伏电台,曾向台湾提供过大量情报和轰炸目标,这个潜伏电台与潘汉年毫无关系。况且当时国民败退不久,对上海原有的工业布局,包括上海电公司、杨树浦发电厂等所在地是一清二楚的,也用不着提供什么情报。因此,所谓潘汉年“供给敌人情报导致‘二六’轰炸”的罪名是完全没有据的,应予以否定。

《通知》在对潘案行条分缕析甄别之,对潘汉年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

“潘汉年同志几十年的革命实践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员,在政治上对忠诚,为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知》还追寻了潘案发生的历史原因和经验训,刻指出:

“潘汉年同志被错定为‘内’,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他被逮捕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违反了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的原则,严重地忽视了对敌隐蔽斗争的特殊,混淆了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以致作出错误决定。其结果不仅使潘汉年同志期蒙受冤屈,而且牵连许多过去同他有工作联系的同志,使他们期蒙受了冤屈。这个沉的历史训,全要永远引为鉴戒。”

《通知》郑重地向全宣布:

(31 / 32)
潘汉年传奇

潘汉年传奇

作者:张云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